《箴言书》拾穗54:知行合一得智慧

箴言4:3我在父亲面前为孝子,在母亲眼中为独一的娇儿。4父亲教训我说,你心要存记我的言语,遵守我的命令,便得存活。5要得智慧 ,要得聪明 。

这个内心柔顺的儿子,在重述父亲的教训,但他不是重复,而是对于箴言1-3章进行总结 。这个儿子,虽然没有太多的人生经验,但是他对于父亲的教导总结得相当精辟。这个就是关于“知行合一“的重大课题。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王阳明提出的知行观,与此有着类似之处。蒋中正是一位基督徒,他特别欣赏王阳明的“知行”观,甚至把台北郊区的一座山改名为“阳明山”。

首先是知:你要存记父亲的言语;

其次是行,你要遵守父亲的命令。

接着是“得以存活“,此处的动词“存活”, 原文为 ḥāyâ 发音为哈亚,不是活命,活出生命力,体会到生命之妙。这个存活中,人既可以获得真知灼见,也可以做事得心应手。此乃知行之间的完美结合 — 王阳明称之为”事上练“。

到了箴言4:5 “要得智慧 ,要得聪明 ”。这个“要”不是“需要”,而是“定要”,“将要”。一个人在其知识有效地带出行动时,实践者体会到“存活”!这样的人的悟性和行动力合拍提升,才会有“得智慧、得聪明“的体验

我们可以再次体会到箴言书中的智慧具有强大得实践性 -是内心有谱、做事老练,而非智力绝群,博闻强记、满腹经纶的那种“智慧”。诸葛亮舌战群儒,批评过江东的严骏: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峻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严峻这样的人学灌五车,却喜欢让自己抽身于现实之外、把自己凌驾于现实之上,对世事做出精准的描绘。这其实是一种高级的形而上学。在重视应试教育的中国,许多学霸们,善于读书,疏于动手做具体的事情。 国人基督徒也不能免俗。我们可能认真学习神学理论,却疏于实践 (有多少高举伟大属灵的人,在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呢(雅 1:19)?) 相反自以为神学正确,真理在胸,有意无意中以批评论断他人的不足来安慰自己 – 我还是不错!这是我们一定要警惕的陷阱,但愿我们能以儿子为模范:内心柔顺,谦卑学习,勇于实践,得到知行合一的妙处,方进智慧的境界!

默认图片
Louis Luo
文章: 141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