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王开宗明义道出他写作《箴言书》的目的: “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门的箴言,要使人晓得智慧和训诲,分辨通达的言语。使人处事 (原文无”使人处事“,乃为和合本翻译者添加的),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训诲” (箴 1:1-3)。
我们先前从希伯来文“智慧”的语法特点得知,“智慧”原来是个行动导向的系统。所罗门王在开篇三句话中列出三个动作:学习、正确地分辨、以及智慧的实践。
(一)学习:“晓得” 智慧和训诲
“晓得” 的原意比一般意义上的 “晓得” 、“知晓” 、“知道” 要深刻得多。希伯来原文是 יָדַע, 发音为 yada雅达,涵盖了知、深知、深深地相互联合、共融的全部意涵。 “晓得”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关系。
创4:1 那人(亚当)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
和合本把晓得(雅达)一次直接翻为“同房”。
诗1:6 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中的 “知道”也是雅达。 由此可知,“晓得智慧和训诲” 是人把自己的心智与“智慧和训诲”进行密切的契合,把智慧和训诲融到脑海、融到心里、融到血液、化为行动和习惯!智慧和训诲成为你的下意识,想都不用多想就行出来,那么你才算是“晓得”!
(1.1) 智慧与训诲有什么同异?
智慧是关于事情运作的普遍原理,抽象性强。譬如说:大诫命是爱神、爱人如及。而训诲是那么就是在具体情境下的应用这个普遍原理的个案,训诲的原文为 מוּסָר ,注音为mûsār,可以发音为“募撒”。 例如耶稣以“好撒玛利亚人”这个个案(路加福音 10:25-37)来说明什么叫爱人如己。这个人是一个被强盗打得半死,躺在路边的犹太人。而从他身边路过的祭司、利未人对这个可怜人不闻不问,而只有被犹太人看不起的撒玛利亚人对于这个落难的犹太人心生同情、不仅救起他,为他疗伤,还安置在旅舍养伤。这个就是募撒。是执行爱人如己时的个案。有心人通过募撒,进行举一反三,投入实践。募撒具有双重意义:正面的褒扬教导和负面的批评、纠正(有时还带有惩罚性)。 耶稣正面表扬撒玛利亚人,也同时批评专注于自己的圣洁祭司、利未人,对于有需要的人采取的不闻不问的自私行为。

(二)正确地分辨:分辨通达的言语
学习如同在课堂里接受信息。进入具体的生活实际,人学到的理性知识就会和生活见面!生活中的语言是十分繁杂的、喧闹的,会让人脑大!而此时,我们领受到的智慧和训诲就给我们能力对于各种语言信号进行处理,听出什么是“通达的言语”! 通达的言语乃是透过现象听到的本质。这个认识会知道你的行动!
(三)具体行动体现出智慧、仁义、公平、正直这四个指标。
(3.1) 第一指标“智慧” 乃是机智。
词根是 שָׂכַל śāḵal, 是获得普遍的本真原理(智慧)、以及具体情境下知行时的好案例、以及差的案例。你不可以把课堂学到的照本宣科,而是牢记普遍的原理、借鉴学到的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在当下的情况正确地应用普遍的原理。 这个是应用的第一要素。所罗门王自己判过两个母亲争孩子,在十分棘手难以判断的情况下,居然“疯狂地”命令法庭把活的孩子一锯两半,分给两个母亲。结果真母亲宁愿自己说唯心话,让孩子存活。这个例子已经称为千古美谈。所罗门的智慧就是灵活机动的运用智慧。因为他知道真母亲不会让孩子死在刀下的!
值得一提的是,机智一次在箴言书中共出现13词,占旧约全书的21%。 我们可以体会到所罗门王笔下的“智慧人”绝非书呆子,而是懂得变化、在融通中体会普遍原则的行者!
(3.2) 第二指标是“仁义”。此处的“仁义”实乃公平, (צֶדֶק ṣeḏeq, 英文为justice)。 这个原则来自于神爱万人、所以人人需要爱人如及,体现在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执行。千万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行动对于他人产生的影响。他人也是人,与自己一样。凡事不搞双标!这个词在《箴言书》出现九次,占旧约的8%。
(3.3) 第三个指标是“公平”,原文是判断, מִשְׁפָּט mišpāṭ, 英文是judgement。 审判(mišpāṭ)乃是 sound judgement. 审慎的判断和选择,以及被更高的权威来判断过关, 因此人必须为自己决定的行动付出代价。神要考究我们的判断和选择。人在至高者前要交待 的(accountable)。这个词在《箴言书》中出现20词,但是只占旧约全书的5%。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审慎的判断和选择”是贯穿旧约的一个核心要求。
(3.4) 第四个指标是“正直”, 对应的希伯来文为 מֵישָׁר mêšār, 英文往往翻为equity。 我们一般会把“正直”和“公平”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不同的。mêšār的意思是不左不右,合乎中道的意思。这个词的意境与中国古典的“中庸”十分吻合。这个中庸体现出你的行事为人摆脱了思维的极端性、固执性,而进入恰到好处的最佳境界。这个词虽然在《箴言中》仅仅出现五次,已经占旧约的26%。 我们可以体会到神对于其子民的厚望!是凡事做得恰到好处,进入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