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箴言书》告诉我们:愚妄人自以为是(箴 28:26)、凌驾在知识和事实之上(箴1:22,1:7) 、 惯以言语冒犯别人(箴 18:6)。那么智慧的义人该如何和愚妄人交流? 我最近阅读《箴言书》获得三点启发。
(一)不要相争
箴 29:9 智慧人与愚妄人(原文 为 ‘ĕvîl)相争,或怒,或笑,总不能使他止息。
愚妄人的自我中心和封闭性导致他们和别人交流时,只为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以及他人是错误的,正确的标准就是自己。所以智慧人要和他争论,说服他错,那是极其困难的。他们只会抬杠子,所谓的“杠精”就是他们。 智慧人或怒,或笑,软硬兼施是没有用的,总不能使他止息。你要指出他的错,他会要你的命!他们的命根子就是:“我对” 、“我没有错,都是别人不好”。
耶稣在传福音的过程中,目睹那个时代的愚妄,无论是“吹笛”的欢乐的方式、还是以“举哀”的悲剧方式,他们都无动于衷,而且以自己的标准来论断约翰和人子:
马太福音 11:16 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17 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18 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19 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神告诉我们:不要希望让愚妄人证明你的对。智慧人因为信神,神认为你对就可以了。遇到愚妄人攻击你、诽谤你,你不必和他争个是非。
有哲人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与庸人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庸人。
这是智慧人的战略: 不与歹人论是非!
(二)灵活变通
《箴言书》在26:4和26:5 给出似乎矛盾的建议,既”不要照愚昧人 的愚妄话回答他”, 又”要照愚昧人 的愚妄话回答他”, 执行起来会左右为难!
箴 26:4 不要照愚昧人(kᵊsîl)的愚妄话 (’iûeleṯ)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
箴 26:5 要照愚昧人(kᵊsîl)的愚妄话(’iûeleṯ)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我把几种译本汇总,如下:
箴言 26:4 | 箴言 26:5 | |
和合本新译本 恢复本 吕振中 |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 |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 |
思高 | 回答愚昧人,別照樣愚昧,免得你也像他一樣; | 回答愚昧人,有時應愚昧,免得他自以為聰明。 |
现代中文 | 回答愚蠢的問題,等於跟發問的人一樣愚蠢。 | 要用愚蠢人的話回答愚蠢人;這樣,發問的人就會知道,他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麼聰明。 |
NKJV | Do not answer a fool according to his folly, Lest you also be like him. | Answer a fool according to his folly, Lest he be wise in his own eyes. |
大多数的译本(NKJV, 和合本、新译本、恢复本、吕振中)为直译,保持了原文的貌似矛盾性(apparent parodox)。 为了缓和貌似矛盾性,思高本在箴26:5 加上“有时”。 而现代中文译本干脆把箴26:4意译为:“回答愚蠢的問題,等於跟發問的人一樣愚蠢” ,却以直译来处理箴26:5。
我们需要指出, 箴26:4-5 中的“愚妄话”是不准确的,原文并无“话”。英文用 Folly 来表达愚妄人的那个“愚妄的表现”,即 以父弗拉德 (’iûeleṯ)。 因此正确的直译是:
箴 26:4 不要照愚顽人的愚妄劲儿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
箴 26:5 要照愚顽人的愚妄劲儿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那么如何解决26:4 与26:5的貌似矛盾性呢? 我们从灵活变通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这样来看:
箴 26:4 为了不要你跟他一样愚顽,就不要用愚顽人的“杠精”的方式来硬刚愚顽的杠精们。
箴 26:5 为了不让愚顽人觉得自己聪明,你不必和他谈哲理,而是顺着他的杠精思路和他进行对话 (让他自己进入两难和反思)。
这样我们把箴言26:4 看为战略,把箴 26:5 看为灵活的战术。 箴 26:5 和中文成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一定的类似性。使用别人自身已有的道理和方法来修养他自身。出自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成语“自相矛盾”讲得也是类似的意思。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三)个案分析:耶稣的榜样
耶稣在传福音的过程中,碰到一位律师。他为了显明自己有理,公然挑战耶稣,他明显是个箴言书中的愚顽人 ,却被智慧的耶稣平息和制服了。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耶稣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律师出招,耶稣就接招,但是他最后以:“你既然知道,就去行吧”,达到一剑封喉的结果。
路加福音 10:25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26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27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28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29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30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31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32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33 唯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35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36 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37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面对律师的挑衅,耶稣没有直接硬刚,而是提出两个反问:“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让他不得不回答。 律师感到被逼到死角,又问“谁是我的邻舍?”(路10:29)。耶稣依然没有直接回答,却给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喻道故事 – 好撒玛利亚人。之后耶稣又反问:”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再次逼律师回答。律师不得不回答后,耶稣一句话如宝剑出鞘:你现在既然知道了,照样去行吧!才能得永生! 这实际上也是律师的软肋:知而不行!

如果您愿意和作者Louis牧师私信交流,请点上面的微信二维码。如果您愿意在经济上支持Louis 牧师的福音写作,请扫描以下的二维码赞助。

Louis牧师